近30年來,以下七件關鍵大事,將持續改變台灣職場生態!

1.科技新貴興起和褪色
 1980.12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
 2006.12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年產值高達1兆1千2百億元,佔台灣GDP(國內生產毛額)十分之一
 2008.1 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
 2008.12 北中南3大科學園區出現大裁員,「科技新貴」的傳奇走入歷史。
 過去,園區工程師靠股票、分紅快速致富,令人豔羨。然而,隨政府對產業的保護傘移除,去年1月正式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,加上金融風暴造成高科技業災情不斷,從雙D產業(DRAM與LCD面板)一路延伸到零組件廠,甚至連PCB、晶圓代工、電腦業都難逃減薪、裁員波及。「科技新貴」的光環不再,不僅代表職場上一個指標性族群的質變,等於也宣告不分產業,報酬與工作的連結關係終將回歸基本面。

2.兩岸一日工作圈逐漸成形
 1987.11 開放兩岸探親
 2001.1 金馬小三通
 2008.12 兩岸大三通
 暌違60年,去年12月中邁入「大三通」時代,台北直飛上海只要79分鐘,比從台北搭高鐵到高雄還快。
 兩岸「一日生活圈」成形,將延伸成為「一日工作圈」,大幅降低企業經營時間成本,促成台商將總部遷回台灣,並以出差取代長駐人員。10年前達到高峰的台幹外派潮,正式劃下句點。

3.非典型就業快速增加,挑戰個人傳統工作觀
 1989.5 法商Adecco藝珂人事顧問中心首度引進派遣業務
 2007.11 非典型就業人口數已達65萬人
 2007年11月,行政院主計處首度調查包括臨時性、人力派遣、部份時間工作者等「非典型」就業人口資料,在人數上,非典型就業人口已佔整體受雇人口的6.24%,達到65萬人。
 若比較鄰近的日、韓2006年各為24.5%與8.8%相較,台灣非典型工作者比率仍然較低,但數年間人數大幅攀升已劇烈挑戰傳統的工作觀。愈來愈多人主動選擇派遣工作或當SOHO族,不再視其為「次級生涯」,企業如何管理運用外包的彈性人力,也成為管理上的新課題。

4.學歷價值兩極化
 1994.4 教改啟動,廣設大學
 2008.7 大學錄取率幾乎已達100%
 高學歷人力供給大幅增加,勞動市場並未同步擴增,在供過於求情況下,企業一方面憂心人才素質,用人政策遂趨向「名校」+「碩士」的學歷菁英主義,但一方面考慮穩定度、人事成本,招募基層人力時,寧可捨大學往專科以下找人,學歷價值兩極化,造成近年來高學歷失業率屢創新高。

5.即使經濟復甦,失業潮仍持續
 2001.12 網路泡沫化,失業率由2.99%驟升為4.57%
 2002.12 失業率持續飆高至5.17%
 2006.12 失業率跌至3.91%
 相對於景氣復甦的速度,就業市場一向是「落後指標」。
 若以美國2000年4月網路泡沫化為例,台灣隔年反應在就業市場,造成失業率大幅拉升1.58%,2002年甚至首度打破5%,一直到2004年才回跌,2006年趨於緩和,真正復原大約得歷經3~5年。
 因此,以此推算,這次全球蕭條,依最樂觀的預期,就算在2009年見底,就業市場要回春也得等到2012?2014年。

6.實質薪資負成長加劇
 2005.6 薪資出現負成長0.85%
 2008.9 薪資負成長2.95%,創下28年來新高
 2005年台灣首度出現薪資負成長,肇因產業外移、基本工資調漲及勞退新制實施,雇主調薪幅度保守。
 2008年,薪資負成長效應驟升,除了原油、原物料飆漲外,金融海嘯更是雪上加霜,使得前三季實質平均薪資與實質經常性薪資分別負成長3.09%與2.95%,再度成為1980年以來的新高。

7.職場面臨將多兵少
 1984.12 生育率跌破20%
 2004.12 生育率跌破10%
 2007.12 15~24歲勞動參與率為31.1%,創歷史新低
 從人口數量看,台灣最後一波嬰兒潮發生在1976年,之後出生數逐年遞減,使得七年級生數量比六年級生少了40萬人,更比五年級生少了55萬人。
 這樣的現象放在職場上,呼應了主計處統計1997?2007年的10年間,15?24歲的年輕勞動人口短少了30萬7千人,減幅高達23.97%,在管理層面,呈現倒金字塔的結構:往上看「將多」,因為五年級主管與等待卡位的六年級數量龐大;往下看卻是「兵少」,因為陸續進入職場的七、八年級,出生數屢創新低,也就是說,未來五、六年級主管不僅要克服升遷的壓力,還要面對「無兵可帶」的窘境。

出處:Cheers 第100期 2009/01/01 出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veintai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